各位會員、朋友,
一首好的樂曲除了音樂的旋律、節奏等音樂元素外,還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樂曲風格等,而樂曲背後還可能有着一些故事、歷史、創作背境等。同學在學習新樂曲時候肯定會注意技術上的訓練,但不一定會留意前面提到樂曲的其他方面。如果同學在練習技術的同時也能對樂曲的思想内容、樂曲風格等等有所理解,那肯定對樂曲的演奏和表達有一定幫助。
揚琴雖然還不算是很普及的樂器,但多年來演奏家和作曲家專門寫給揚琴演奏或是改編給揚琴演奏的樂曲還真不少,當中有很多樂曲都非常精彩,很受歡迎,但我們對這些作曲家知道多少?從今期月刊開始,導師心言一欄中揚琴總會的老師們會精選一些優秀的揚琴樂曲,作出詳細的分析和介紹,使同學們學習這些樂曲時能有更深的體會,也會爲大家介紹重要的揚琴作曲家、演奏家。
另外,我們會介紹世界揚琴三大體系中的歐洲揚琴體系,還會繼續轉載内地網站【揚琴圈】中王文禮教授的揚琴名曲講解和示範。
《竹動心言》月刊編輯小組
揚琴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是著名的國家一級演奏員、作曲家張曉峰先生根據內蒙古作曲家美麗其格的同名樂曲改編而成。1952年,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要求每個學生寫一首作品在「學生作品演唱、演奏會」上展示,24歲的大一學生美麗其格,寫出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首歌曲。
此曲吸收了內蒙古民歌的音調進行了再創作,是一首典型的內蒙民歌風格的藝術歌曲。 歌詞精煉、寓意深刻,以充滿詩情、寬廣舒展又富於激情的旋律描繪了內蒙古大草原的自然風貌,抒發了人民家鄉熱愛、贊美生活的心聲。 2006年,這首歌入選我國首顆繞月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播放曲目。
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美麗其格。不知道美麗其格的人都以為,美麗其格一定是一位柔情似水的蒙古族姑娘。殊不知,美麗其格是位標準的蒙古族男子。他於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還赴莫斯科音樂學院進修。1960年開始專門從事蒙古語戲劇音樂創作,是當代蒙古族戲劇音樂的奠基人、著名指揮家、國家一級作曲家,86歲時在呼和浩特逝世。
圖一:美麗其格
圖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歌譜
我七歲開始隨父親的好朋友廣東省歌舞團的梁多平老師習琴,當時的教材十分缺乏,印象中只見過梁老師自己編寫及出版的揚琴教程。
直到80年代初,我得到一本由香港信成書局印行的《揚琴曲集》(1973年出版),簡直是如獲至寶,每天逐首彈奏,沉醉在當中的優美旋律,其中一首我最喜愛的《蒙古民歌》就是《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這本小書只有10首改編或創作的揚琴曲,但每首都是短小精悍的,非常精緻,彈來順手流暢、清新脫俗!從此,我對編者張曉峰先生非常仰慕!其中的《水鄉的春天》、《拖拉機來了》等曲真是百彈不厭!後來,得知香港人廣為熟悉的嗩呐曲《山村來了售貨員》、琵琶協奏曲《琵琶行》、二胡敘事曲《新婚別》原來也是張曉峰先生的作品,我簡直就封他作偶像了!
圖三:張曉峰(左一)於1961年演奏時攝
揚琴前輩郭敏清老師曾對我說:「真佩服張曉峰先生,他每種樂器都有一首廣為流傳、燴炙人口的代表作。」
張曉峰先生的作品構思新穎、形象鮮明,旋律優美、生動感人,被行家譽為「真正的中國民族之音」,獲「民樂藝術終身貢獻獎」。張曉峰先生演奏他在60年代創作的揚琴三寶:《邊寨之歌》、《歡樂的草原》、《山茶花》,為了提高這三首歌的表現力,他特意將揚琴的七聲音階改為五聲音階,模仿古箏抓奏、撥奏、滑撥,甚至琵琶輪指等技巧,彈出多種豐富的效果。
張先生1994年起定居於故鄉江蘇省太倉市,2017年更開設有「張曉峰藝術館」。只可惜張先生很少來香港,聽說他大約2000年左右來過香港擔任校際音樂節比賽的揚琴評判,但我和偶像始終還是緣慳一面。我希望疫情快過去,好讓我奔赴江蘇,探訪我的偶像:張曉峰前輩!
大家好,我是中二級的高詩敏,我已經學了揚琴四年多。今次我為大家分享《苗嶺的早晨》,這首曲子描繪了苗嶺的生機勃勃和秀麗的春天景色,希望大家喜歡。
- 撰文:胡國佳
歐洲揚琴體系
在今天的中國樂器中,有些是最初由外地傳入而最後融入中國樂器的大家庭,揚琴就是其中一員。現時我們在歐洲和西亞都能找到揚琴的祖先流傳下來的“遠房親戚”,今期就爲大家介紹歐洲的揚琴。
“揚琴”是這件樂器家族的中文名稱,在世界其他地方這件樂器的名稱又是什麽呢? 下圖是各地區/地域的揚琴名稱供大家參考:
圖一➀
由圖一可以看出,揚琴在歐洲不同語言地域的名稱也有不同,Dulcimer主要通用於英語系國家,而Hackbrett主要在德語地區,Psalterion(Salterio)於西歐和地區,Cimbalom則在東歐地區如匈牙利。
Dulcimer 是美妙的聲音的意思,而Hackbrett德語中是砧板的意思,Psalterion(Salterio)是指撥弦,Cimbalom是彈撥樂器的意思。
歐洲揚琴有著悠久歷史,從文藝復興時期起,上至宮廷,下至平民,揚琴一直是流行於社會各個階層的一種時髦樂器。十八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吉卜賽樂隊(Gypsy band),而揚琴更是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圖二:吉卜賽樂隊
Cimbalom - 匈牙利音樂會大揚琴
傳統的歐洲揚琴保留着兩排碼,體型相對比較細小,18世紀出現了體型較大、音域廣闊的「匈牙利音樂會大揚琴」Cimbalom (下簡稱「匈牙利大揚琴」)。
18世紀歐洲人開始對揚琴進行了擴大體積、增加音量、擴充音位、半音化的改革,到了1874年,捷克出生的匈牙利樂器工匠 Schunda Vencel Jozsef 設計和製造出第一台「音樂會大揚琴」,它的音量大、音色厚、音域寬、半音齊,並設置制音器,這就是「匈牙利大揚琴」Cimbalom。這種揚琴受到廣泛好評,逐漸在歐洲各國流行。
圖三:「匈牙利大揚琴」Cimbalom
十九世紀西方古典音樂出現了民族樂派,民族樂派作曲家主張音樂創作需要植根於民間音樂,追求民族風格,匈牙利大揚琴開始被作曲家加入在他們的一些作品内。李斯特(Liszt)首先在《第六號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加入了匈牙利大揚琴,其後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Kodály)、巴托克(Bartók)也在他們的一些作品中加入了揚琴聲部。
圖四:高大宜(Kodály)(中)與妻子(左)和 Cimbalom 演奏家排練哈利·亞諾什組曲(Háry János Suite)
古典音樂中的 Cimbalom
李斯特(Liszt)— 《第一號匈牙利狂想曲》片段 (演奏 - Oszkár Ökrös 和德國柏林管弦樂團):
李斯特《第二號匈牙利狂想曲》(演奏 - Erzsébet Gódor):
高大宜(Kodály) —《哈利·亞諾什組曲》(Háry János Suite)第五樂章 (Cimbalom 演奏 - Igor Iachimciuc):
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 — Ragtime (Cimbalom 演奏 - Micheal Barnes):
巴托克(Bartók)—《羅馬尼亞民族舞曲》(Romanian Folk Dances) (演奏 - Cimbalom Dualité):
蘭奇(György Ránki)— 《小協奏曲》(Concertino) (演奏 - Erzsébet Gódor) :
Florian Magnus Maier —《匈牙利大揚琴協奏曲》(Cimbalom Concerto) (編者註:當代作品,相當精彩):
參考文獻:
1. 謝岱晏:碩士論文《中國揚琴與匈牙利cimbalom發聲與基本練習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2. 項祖華:世界揚琴三大體系,《演藝設備與科技》2005年第五期
圖片來源:
圖一 :謝岱晏 -碩士論文《中國揚琴與匈牙利cimbalom發聲與基本練習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第18頁
圖二、四 :Missing the old Gypsy orchestras By Nick Thorpe, BBC News, Hungary 網頁:https://www.bbc.com/news/magazine-31856397
圖三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imbalom
(* 投稿一經接納,將自動授權本會在本會網站、網上月刊和本會facebook上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