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面章節名稱可以直接跳到該頁)
章節 | 頁數 |
一. 導師心言 | 3 |
二. 會員分享 | 13 |
三. 揚琴小知識 | |
•揚琴型號知多少?- 之六 | 15 |
•中國傳統揚琴的四大流派 - 廣東揚琴 | 21 |
四. 成立音樂會回顧系列之九 | 30 |
各位會員、朋友,
學習樂器,老師很重要。今期陳碧玉老師在導師心言為我們多角度地介紹她的揚琴老師許學東教授,還讓我們有機會先聽到許教授最新出版的掦琴音樂曲集中的錄音和於今年8月在浙江舉行的第三届揚琴藝術節開幕式上的演奏。
會員分享部分,我們三位小學員爲我們送上經典兒歌改編的揚琴重奏曲,年長一輩的導師會否勾起多多少少童年的回憶?
揚琴知識方面,我們繼續介紹一款現時還會在舞台上看到的十二平均律揚琴,另外也會詳細為大家介紹中國傳統揚琴流派之一的廣東揚琴,我們還搜羅了不少珍貴的歷史錄音、錄影給大家作參考。
《竹動心言》月刊編輯小組
我相信很多掦琴的老師、同學和愛好者,對每一位老師的認識和認知,都大概是在音樂和教學上。 這次我想透過「竹動心言」的月刊,讓大家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多認識在不同地方的掦琴老師。打響頭炮為大家介紹的老師,就是非常受(女學生)歡迎, 每次出現都是爭相拍照的對象。他就是北京的許學東教授。
首先介紹許教授的個人簡介:
我和許教授的認識,是在我讀香港演藝學院一年級時,第一位「大師班」的老師。當時我的普通 話才剛剛學,每次要講時都很困難和鬧出很多笑話……..所以在第一次與老師上課時既期待又緊張。許教授是一位非常有耐性、用心及豐富樂感的老師, 在課堂上從不吝嗇的把所有教給學生,對音樂有獨特的見解。
在演藝的四年,有幸得到學院的支持,可以到北京向許教授繼續學習,而在北京的進修期間, 由於當時北京的地鐵不完善,我就第一次坐上了許教授的摩托車(電單車)。一身皮衣、皮褲的老師,開着風馳電掣的摩托車,穿梭於北京的三環、四環, 膽小的我坐在後坐,每次轉彎就會驚叫(尖叫),把老師弄得開懷大笑。由於為了交通方便,老師開了摩托車很多年,所以也因為此而受傷及骨折。
現在就講講給大家知,有關許教授36歲前發生的「受傷事件簿」:
許教授形容自己在36歲前是「九死一生」!
許教授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老師,除了大家認知的彈揚琴、作曲、編曲。其實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才華:
在我心𥚃,他是一位童心未泯、瀟灑樂觀的好老師。平常生活裏,老師都不吃「天上飛,海裏游」的食物, 對山珍海味都不感興趣,只對一道家常便菜「情有獨鍾」,那道菜是 - 魚香茄子。幾乎每次和老師吃飯都會點這菜,下次大家有機會和老師吃飯,就不用問他喜歡吃什麼, 直接點這個魚香茄子就不會錯。
老師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愛好就是喜歡收藏天然「奇石」。他的收藏量,真的是你想像不到的多。 有一部份「奇石」已經入選在《中國造型石大典》。
今年8月份,許教授和他的學生佟彤老師,出了一套「浪漫情懷」掦琴通俗音樂曲集,開售首200套在綱上火速售罄。 曲集有60首改編的動人樂曲,備有簡譜和五線譜迎合不同的需要。
許學東教授揚琴演奏:
《牽手》
《打虎上山》
於今年8月第三届揚琴藝術節開幕式上演奏揚琴二重奏《天邊》
《愛的羅曼史》
《茉莉花》
於第三届揚琴藝術節開幕式上演奏揚琴二重奏《我的未來不是夢》
回想許教授在香港開的第一場個人揚琴音樂會,我和巫瑤珊老師,有幸和老師同台演奏三重奏。這是一個寶貴和難忘的經驗。 老師還有幾年就退休了,但他已計劃好,退休後會繼續寫新作品和去不同地方教學,當然其中一個地方是「香港」。期待可以向許老師繼續學習,感恩能成為你的「學生」!
今期月刊我們有盧沛晴、許因喬、龔芷澄三位會員同學演奏香港經典兒歌《小時候》。
- 撰文:胡國佳
中國揚琴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基本上是朝兩個方向發展:變音揚琴和十二平均律揚琴。 現時全國最通用的402型就是屬於變音揚琴,而現時還在民族音樂舞台上見到的平均律揚琴就只有今天介紹的廣州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
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是1974年,由廣州民族樂器廠在廣東揚琴家張珠、陳照華等人的協助下試製投產的。➀ ➁ 。 圖一是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
圖一: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
這個型號從外觀上最容易辨認的地方就是在琴的中間加入了一條放置調音滾軸的木板(圖二)。
圖二
圖三是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的音位排列圖,可見這款揚琴的音位排列,除了低音碼最低4個外,所有音都是以縱向大二度排列的,而相鄰間隔的音保持純五度關係。 而音域由G到d4, 達到4個八度以上。
圖三: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音位圖
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的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襲用了401揚琴規律性極強的中低音區音位排列, 並將這種排列方式移植到了高音區, 一舉解決了401揚琴沒能解決的高音區半音演奏問題和" 大跳' ( 遠距離跨越彈奏) 問題, 讓高音區能像中音區一樣不用變音槽也可自由轉調, 極大地方便了演奏。➀
圖四: 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演奏G調音階
圖五: 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演奏F調音階
圖四和圖五分別是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演奏G調音階和F調音階的音位路綫。可以發現,只要以演奏G調的方法往下移一個碼演奏,就能演奏F調了。 如此類推,F調再往下移動一個碼就可以轉到Eb調,或者G調往上移一個碼就是A調了,所以轉調是極其方便的。
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81 型揚琴、401 揚琴就曾在上世紀80年代以其各自的優勢在中國不同的地區普及使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➀ 。 在香港,也有根據這三款琴的來源地把它們稱為北京琴、上海琴、廣州琴。當時香港中樂團用的是401型揚琴,而政府的音樂事務統籌處(現時音樂事務處的前身)用的是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
陳其湛老師以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演奏《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錄音):
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的比較明顯的缺點是音的質量不夠理想,在高音區尤其明顯。自從90年代402型誕生後,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的使用就慢慢減少了。
現時在廣東地區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還是一直在使用,例如廣東民族樂團就一直沿用紅旗十二平均律揚琴到今天。
廣東民族樂團潘偉文以廣州琴演奏《節日的天山》:
廣東民族樂團《廣東音樂精品聯奏》:
參考文獻:
➀ 劉箏:淺談中國平均律揚琴,《人民音樂》2017年08期
➁ 李清:中國揚琴的改革發展歷程,《北方音樂》2014年第12期
- 撰文:胡國佳
揚琴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最初流行的地區就是廣東沿海一帶,受到廣大群衆喜愛,這為廣東揚琴流派能夠成爲中國四大揚琴學派提供良好的基礎。
重要人物
廣東揚琴發展離不開揚琴演奏家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有第三位:嚴老烈、丘鶴儔、呂文成。其中嚴老烈是早期發展的代表人物, 他創作的《倒垂簾》、《旱天雷》、《連環扣》都是經典的揚琴樂曲,更標誌着廣東揚琴流派的形成。丘鶴儔所著的《琴學新編》是我國最早的關於揚琴理論著作,詳細記述揚琴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還首次以《揚琴》取代之前沿用的《洋琴》,標誌著揚琴基本完成中國本土化進程➀ 。呂文成是粵樂宗師 ,更是出色的揚琴演奏家,他把當時揚琴(兩排碼)高音區的銅弦改爲鋼弦, 增大了揚琴的音量,也使到揚琴的聲音變的明亮通透➁ ➂ ,他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揚琴獨奏錄音,使我們今天還能聽到最地道的廣東揚琴音樂。
嚴老烈像
丘鶴儔像
呂文成像
我們先聽一聽一些早期廣東揚琴演奏家的錄音:
呂文成揚琴演奏《雨打芭蕉》:
張瓊仙女士演奏《旱天雷》:
袁清華演奏《雙飛蝴蝶》:
樂曲特點
傳統廣東揚琴樂曲以輕快、活潑、流暢為特點,曲式結構都比較短小➃ ,比較擅長刻畫生活小事,日常景物,表達人們的生活情趣➄ , 所以廣東揚琴樂曲多以生活題材、日常小景命名。
演奏手法
在演奏手法上,加花是廣東揚琴一大特點。廣東音樂的加花極富特點, 不僅加的「勤」,而且加的「密」,尤其是揚琴的加花,幾乎是將每個旋律音都「融化」在加花後所形成的「新旋律」 中。 這就是廣東音樂獨特的旋法,也成為廣東音樂創作上的一種方法➅ 。我們看廣東揚琴曲的譜,會看到密密麻麻的16分音符和32分音符,這都是由於加花的原因。
演奏技巧
在演奏技巧上,除了一般的單音、雙音、輪音外,廣東揚琴還大量應用了襯音、坐音、彈輪、頓音等技巧➆ 。 下面以項祖華《倒垂簾》的演奏譜為大家展示揚琴的技巧如何應用到傳統的廣東揚琴樂曲上:
《倒垂簾》
項祖華演奏《倒垂簾》:
呂文成演奏《倒垂簾》:
樂譜中以不同形狀和顔色的框框標示了樂曲中襯音、坐音、彈輪、頓音四種技巧,可以看出這些技巧貫串全曲,而且襯音、坐音這兩種技巧很多時是同時使用的。以樂譜倒數第三行前兩小節為例(下圖), 這個樂句中坐音和襯音一同使用,只要把演奏譜中的坐音(高音5)去掉,就可以看出加了低音襯音的旋律,再把襯音(低八度音)也去掉,就可以看到旋律的原貌了。
廣東揚琴就是把這些技巧巧妙地應用在樂曲中,使樂曲極具輕快、活潑的特點。
在3排碼以至4排、5排碼揚琴發明之前,傳統的廣東揚琴樂曲都是以兩排碼的小揚琴演奏的。小揚琴的音色和現時通用的4、5排碼大揚琴有着明顯的差異。 以下是揚琴家在廣東小揚琴和現代大揚琴上演奏著名的廣東揚琴曲,大家可以對比一下,看看喜歡哪一個版本。
《連環扣》
郭敏清演奏《連環扣》:
呂文成演奏《連環扣》:
《雨打芭蕉》
呂文成演奏《雨打芭蕉》:
夏微青演奏由湯凱旋改編的《雨打芭蕉》:
參考文章
➀ 黃佳麗 :廣東揚琴的發展、變遷與思考,《神州民族》2014年第227期
➁ 潘偉文 :廣東音樂揚琴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音樂時空》2013年第07期
➂ 藍綺文 :呂文成對廣東揚琴的發展的貢獻與思考,中國音樂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屆
➃ 涂贊 :中國揚琴四大流派風格的比較,湖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2月
➄ 喬雲、朱文琪、楊瑞 :廣東揚琴藝術特徵之我見,《民族音樂》2020年第5期
➅ 王文禮 :廣東音樂揚琴概述,《演藝設備與科技》,2005年第5期
➆ 項祖華 :廣東音樂揚琴流派及其風格,《中國音樂》1990年第4期
(* 投稿一經接納,將自動授權本會在本會網站、網上月刊和本會facebook上登出)